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“全国疟疾日”,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严防输入再传播 巩固消除疟疾成果”,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疟疾防控,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。
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特别推出本期健康科普内容,与大家一起学习疟疾防治知识,共同守护健康!
一、疟疾是什么?
疟疾俗称“打摆子”,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,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治疗,就有可能危及生命。
二、疟疾的传播途径
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按蚊。按蚊叮咬患者或带虫者后,再叮咬正常人,就会将疟原虫传播给后者。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、雨量密切相关,温暖、多雨的气候适宜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、繁殖,所以疟疾流行季往往伴随着蚊虫大量滋生。
此外,人口流动也会加大疟疾传播风险。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较弱,进入流行区后容易感染;而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入非流行区,则可能将疟疾传播开来。除了蚊虫叮咬传播,疟疾还可通过母婴传播、输血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。
三、疟疾的临床表现
根据发作周期,疟疾可分为间日疟、恶性疟和三日疟等三种。感染疟疾后,最主要的症状是 “发冷”,且伴有剧烈发抖,医学上称为 “寒战”,持续几分钟后便会发高烧,体温可达 40℃。大约 3~4 小时后,患者会大量出汗,体温逐渐恢复正常。
除了发冷、发烧,患者还常感到乏力、疲倦、食欲不振,伴有头晕、背部和四肢酸痛。重症疟疾病人可能陷入昏迷、胡言乱语、脖子僵硬,甚至危及生命。
四、哪里是疟疾高发的地区呢?前往这些地区需要注意什么?
我国虽已消除本土疟疾,但随着国际交流频繁,跨境务工、旅行等人员流动增加,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。若未及时阻断传播链,可能引发本土疫情再燃。数据显示,非洲、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仍是主要输入来源地。
通常情况下,只要及时予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,绝大部分的疟疾病例都可以康复。前往疟疾流行区的人员主要需要注意着长衣裤、涂抹趋避剂或使用其他防蚊手段,尽量避免蚊虫叮咬,出现异常及时就医。
五、科学防护三步走,远离疟疾威胁
1. 出行前:防患于未然
查询目的地风险: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或疾控中心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。
备齐防蚊物资:驱蚊液(含避蚊胺)、蚊帐、长袖衣裤等,减少蚊虫叮咬机会。
2. 旅途中:避开高危时段
黄昏至黎明少外出:这是按蚊活跃时段,如需外出,务必涂抹驱蚊剂并穿长袖衣物。
选择防蚊住宿:优先入住有纱窗、空调的房间,夜间使用蚊帐隔离。
3. 归国后:主动监测健康
发热即查疟原虫:在医院或专业卫生机构通过血涂片或快速检测试剂排查疟疾,早诊早治是关键。
避免献血与传播:近1年内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或病愈未满3年者禁止献血。
守护无疟中国,需要你我同行!
转发提醒身边人,防蚊防疟保健康。
(供稿:李 蕾 审核:赵 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