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想象过:一次惬意的旅行归来,或是被蚊子“宠爱”之后,你突然高烧直冲39℃以上,仿佛置身火炉!这还不算完,紧接着,手腕、脚踝、手指、膝盖……全身关节像被同时拧紧、锤击,痛得你直不起腰,甚至想蜷缩成一团!这可不是普通的感冒或劳累,也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真实存在的疾病——“基孔肯雅热”在你体内“大闹天宫”了!
近期,广东佛山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,截至7月22日,佛山市累计报告“基孔肯雅热”确诊病例3195例。河南疾控、郑州疾控也相继发布健康提醒,目前我省主要面临输入风险,预防本地传播,重点在于做好防蚊灭蚊。
基孔肯雅热?这个名字拗口的传染病到底是什么来头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一、病毒从何而来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专门靠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—— 就是咱们平时在小区、公园常见的花蚊子。被带病毒的蚊子咬一口,病毒就会悄悄钻进身体。
它最早在1952年的非洲坦桑尼亚南部被发现。当时,当地爆发了一种怪病,患者高烧不退,全身关节剧痛,走路时不得不弯腰屈背,就像被无形的力量“折叠”起来一样。当地人用土语“基孔肯雅”(意为“令人弯腰屈背”)来形容这种痛苦,疾病也因此得名。
近年来,随着国际旅行的日益频繁,现在东南亚、美洲的热带地区到处都是,咱们国家南方夏天也常有输入病例,千万别觉得离自己很远。
二、这个“元凶”是如何传播的?
1.传染源:
患者、隐性感染者、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。
2.传播途径:
· 主要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)叮咬传播。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,病毒会在其体内繁殖(2~10天),之后带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,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。不会发生人际直接传播(如空气、接触或共用餐具等)。
3.易感人群:
人群普遍易感,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三、感染后的临床表现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~12天,多为3~7天。基孔肯雅病毒可对患者发动以下“三重攻击”。
1.高烧袭击
突然起病,寒战、发热,体温可达39℃,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,淋巴结肿大。
2.出现皮疹
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2~5天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。为斑疹、丘疹或紫癜,疹间皮肤多为正常,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。
3.关节剧痛
出现疼痛的部位主要是手腕、脚踝、手指、脚趾等小关节,可伴有全身性肌痛,疼痛特别剧烈。
4.其他症状: 严重头痛、肌肉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、结膜炎(眼红)等。
四、诊断与治疗
1.诊断: 医生会根据症状、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怀疑本病。确诊需进行血液检测(检测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)。
2.治疗核心:躺平休息+多喝水!给身体充足能量战斗。
3.合理止痛退烧:首选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,如果出现慢性关节疼痛、高烧等症状,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。
4.超级重要警告:千万别自己乱吃布洛芬、阿司匹林,尤其在登革热流行区或症状不明确时,这些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!请务必遵医嘱。
五、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?
1.消灭蚊子“老巢”
蚊子喜欢在有积水的地方产卵,所以我们要及时清除家里的积水容器,或者加盖密封,防止蚊子在里面繁殖。
2.化学灭蚊来帮忙
在疫情紧急的时候,可以使用化学喷洒(杀虫剂)的方法快速降低成蚊的密度。
3.生物防治更环保
我们还可以利用生物方法来控制蚊子的数量。比如投放苏云金杆菌(Bt),它可以杀死蚊子的幼虫,而且对环境友好,不会对人体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。
4.个人防护不能少
出门时,要穿长袖衣物和长裤,尽量减少皮肤暴露。可以在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(DEET)的驱蚊剂,它能有效驱赶蚊子。
5.旅行归来要警惕
如果你计划去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旅行,回来后如果出现发热、皮疹或关节疼痛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,并告诉医生你的旅行史,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。
(供稿:代升平 审核:赵 莉)